4月6日至11日,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在北京新國展中心舉行。在這一機床業的傳統展會上,由140家德國企業組成、占據6300平方米展區的海外展團尤為顯眼。德國機床制造商協會執行董事舍費爾表示:“今年德國展團的參展面積比上屆展會增加了一倍,這說明中國市場對德國工業的重要性。”眾多知名的德國機床制造商希望憑借自身的生產能力和競爭實力贏得中國消費者的信賴。
機床業與汽車業關系密切,據舍費爾介紹,德國機床企業30%的訂單來自汽車制造商和供應商。當國際金融危機致使世界汽車制造行業預算急劇削減的時候,機床行業也遇到了訂單急劇下滑的局面。但舍費爾認為,在汽車制造業,仍然存在新的需求,存在新的投資機會。如在未來,要在不影響氣候和原材料供應的前提下繼續滿足世界各國日益增長的汽車需求,就必須倡導簡約、高效的新一代駕駛理念,這就需要在新型機械制造設備方面進行投資。這也正是機床業的機會。
從統計數據來看,中德兩國間機床貿易正處在活躍狀態。德國機床制造商是中國市場的第三大供應商,占有約16%的市場份額。中國又是德國制造商最重要的銷售市場,近5年來,德國向中國的機床出口量增加了35%,已超過了10億歐元。
正是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德國機床制造商更為看重中國市場。舍費爾介紹,德國機床制造商已經與國內的汽車制造商和供應商展開合作,去年開始已經建立了部分合資企業,在車體沖壓等方面進行技術合作,今后還會將更多的技術提供給中國客戶。
他們還在關注國內新能源汽車方面的發展動向。舍費爾表示,一旦中國汽車業有某方面的技術需求,德國的機床制造商可以迅速提供新技術、開發新流程,以滿足新能源車研發的需要。德國機床制造商協會市場總監海因補充說,開發油電混合等混合動力車需要很多新部件和更好的切割技術;開發改進汽車的動力傳動系統,齒輪方面需要更高技術,而這些,德國的機床制造商都可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