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網站首頁 => |
 |
|
丁春潔:弘揚工匠精神 驅動“山東創造” |
發布時間:2016/3/31 9:52:49 來源:鑫泰科技 發布者:manni123 |
|
2016年的春天,“工匠精神”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熱名詞,因為這個詞寫進了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中國制造要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必須喚起“工匠精神”。
何為工匠,去年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大國工匠》系列節目,對工匠精神作了生動的詮釋,令人備感振奮:“那些技術手技藝精湛,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漏點,把密封精度控制在頭發絲的五十分之一,這種堅韌不拔、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這樣的精神態度無論是手工業時代,還是“工業4.0”時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自古以來中國工匠精神積淀著深厚的文化,古代工匠匠心獨運,把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敬、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連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傾注于一雙巧手,讓中國制造獨具東方風韻,創造了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編鐘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為“稀世珍寶”;北宋徽宗時燒制的汝瓷,其釉如“雨過天青云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似玉非玉而勝玉”,被稱之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傳承和弘揚中國工匠精神需要國家、企業、社會形成合力。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形成有賴于傳統文化的熏陶,也有賴于國家“物勒工名”等管理制度和嚴格的質量考核標準。當下,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深意正是讓中國制造盡情揮灑才情。被視為“用三個10年完成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第一個10年路線圖,《中國制造2025》已開始實施。
國防機械電子行業是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重要的基礎性支柱性產業,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來,省國防機械電子工會認真貫徹省總的工作部署,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大力開展職工技術創新工作,積極搭建平臺,深植肥沃土壤,培育能工巧匠,助推山東制造向山東創造發展。
積極搭建技能比武平臺。省國機電工會每年與行業協會合作,舉辦了數控車工、鉗工、計算機三維設計、智慧生活創客設計等工種的技能大賽。2015年5月份他們將與有關行業協會承辦由省總工會、省人社廳、省國防科工辦、省科協主辦的全省工業山東省首屆智能制造(工業4.0)大賽,涉及“智能裝備和產品”、“智能化生產服務”、“機器人”、“3D打印”等專業領域,創新創業大賽不斷拓展了行業技能大賽創新空間,引領職工成為企業行業的“創客”。廣大企業各工會積極開展勞動競賽活動,涉及產品質量、工程服務、安全生產、工作效率、精益生產、管理等各個領域,調動了職工崗位學技術、進行技術革新的積極性,提高了產品質量,節約了原材料,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益。
弘揚工匠精神 驅動“山東創造”
積極搭建職工培訓平臺。為適應和滿足廣大職工學習信息化、興趣化、日常化、普遍化的新要求,切實提升職工學習能力和技能水平,省國機電工會積極開展機械行業職工網上練兵活動,目前,開設了車工、電工、鉗工、磨工四個工種學習模塊,組織出題二萬多道,涵蓋一線職工上萬人。浪潮、濰柴、濟南二機床等企業工會搭建的職工網上學習、首席技師大講堂、勞模創新工作室、師帶徒等平臺,讓許多年輕人在這里掌握多項技能,實現了自身的“保值增值”,提高了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也有效地預防了職業懈怠,讓每一人充滿了工作激情。
積極搭建激勵先進平臺。省國機電工會每兩年對系統內涌現出的優秀技術創新能手、節約能手、優秀合理化建議成果授予“五一”勞動獎狀獎章;今年又開展了“行業大工匠”推薦學習活動,推出了具有“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和在國內外技術上具有領先水平的10個“行業大工匠”,并組織工匠代表宣講事跡,通過新聞媒體進行廣泛宣傳,積極叫響“行業大工匠”這個品牌,努力營造“學創新本領光榮”、“當創新人才自豪”的輿論氛圍,引導廣大職工群眾愛崗敬業、創新創業,在職工隊伍中發揮正向的示范效應。浪潮集團從不同崗位的各個層面設立獎勵措施,包括技術創新項目獎、成果效益獎、專利成果獎、技術崗位工資津貼等一系列人才激勵政策,通過設立“專利墻”激發員工的創新激情,通過實施《技術創新獎勵辦法》重獎技術人員,實行薪酬激勵、股權激勵、期權激勵等創新激勵機制;豪邁集團每年拿出近百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日常創新改善,獎勵金額從100元到上萬元不等,另外,優秀員工入股讓員工參與分享公司利潤,由“打工者”成為企業“所有者”,高級技師王欽峰憑借60多項革新、8項國家專利,連續多年獲得較高認股權,成為第八大股東,股權市價近億元。
職工創新成果不斷涌現。2015年,全系統有100多萬職工參與勞動競賽活動,參與率達到93%以上,提出合理化建議85萬余條,已實施建議58.6萬條,創造經濟效益8億多元;開展技術革新項目8000多項,技術發明項目1600多項;創建各級勞模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400余家。山推集團推土機事業部磨工班班長孫佑軍,扎根磨削工作崗位27年,始終如一的保持昂揚的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做到經他磨削的產品“零公差”,被譽為“火眼金睛”的磨削專家。中央電視臺循環播出的“大國重器”節目中,重磅推出的具備國際先進水平,國內最大馬力的SD90推土機,其中核心零部件中央傳動件就出自孫佑軍之手。浪潮集團研發部高端服務器林楷智研發成功我國第一臺32路高端容錯計算機——浪潮天梭K1系統,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航工業特種所雷達罩型班班長張新寶,15年來一手練就的用手“摸布”絕活,成為雷達罩成型工藝的關鍵技術,把這項用儀器設備都無法解決的難題解決了,把這項難度極大的工作變成了“信手拈來”的絕活。
職工的創新力量助推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增強。近年來,我省機械、電子行業主要生產指標位于全國前三名,涌現出了具有國內和世界一流技術水平“大國重器”。我省大型核電、水電、火電和風電設備、特高壓輸變電成套裝備、天然氣長輸管線加壓站設備等高端裝備自主化水平明顯提高。濟南二機床研制的配置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雙擺角數控萬能銑頭的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徹底打破國外壟斷和封鎖;民營企業豪邁集團已成為世界輪胎模具制造基地、世界氣門芯生產基地,公司已成為世界輪胎模具制造基地、世界氣門芯生產基地,還成為國內首家生油汽核心設備的企業,打破了國外企業壟斷海洋鉆井裝備的現狀;大數據、云計算、數字家庭、新型電子材料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成為帶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鑫泰數控加工中心機器人龍門
“魯班爺的手,黃道婆的布,人有擔當就是擎天柱”。站在“十三五”起點上,省國機電工會將認真貫徹省總工作部署,緊緊圍繞“山東創造”,廣泛開展“踐行五大發展新理念,建功十三五”的主題勞動競賽和職工技術創新活動,大力推進職工素質工程,為培育更多的行業工匠、建功“十三五”提供闊海高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