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學桐表示,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引和科技攻關,影響我國數控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這是記者近日于重慶召開的國際機床工模具新技術展覽會上獲得的信息。
據介紹,在數控系統方面,首先解決了結構性的初步轉換。“八五”末期,我國沒有明確技術發展的主框架,即采用專用集成電路,還是以PC為基礎的平臺結構。“九五”期間,國家有關部門明確發展以PC為平臺的數控系統,通過“九五”的攻關,現在框架上已初步完成。其次,提高了數控系統的可靠性指標,MTBF由5000小時達到20000小時,這一指標使國產數控系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基本解決了國內用戶生產企業的高標準要求。同時,解決了多坐標聯動的技術難題。從過去的三坐標聯動達到了最多可達八坐標聯動,打破了國外對我國的技術“限制”。同時,我國國產數控系統已具備批量生產能力,市場品牌也在逐步樹立。
在數控機床方面,首先解決了可靠性指標的認定方法問題。“八五”末期我國數控機床的MTBF只有2OO小時,經過這幾年的努力,現在已達到400小時,增長幅度達100%。第二,加工中心主軸轉速由每分鐘4000轉達到10000轉,解決了由于這一關鍵技術指標低,造成大量國外數控機床進口的問題。目前,這一技術的關鍵產品也已小批量生產,如內裝式電主軸等。第三,坐標進給速度由“八五”末期的每分鐘15米增加到40米,達到了國際水平。第四,加工中心換刀速度由“八五”末期5~8秒減少到到1.5~3秒,也接近了世界先進水平。
楊學桐說,國外發達國家對向我國進口高檔數控系統實行禁運政策,國家一直把CNC系統的發展作為重中之重來支持,現已開發出具有中國版權的CNC系統,掌握了國外一直對我國封鎖的一些關鍵技術,大部份數控機床配套產品已能生產,自我配套率超過6O%。新開發的國產數控機床產品大部分達到了八十年代的中期水平,部分達到國際九十年代水平,為國家重點建設提供了一批高水平的數控機床。
據了解,我國目前主要數控機床生產廠家共有100多家,其中能批量生產數控機床的企業42家;2003年數控產業總產值達到853億元,全行業利潤達到42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