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的活力是有目共睹的,最近的兩組數據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機床工具行業民營企業的現狀及其重要作用:根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公布的數據,
2008年共有機床工具行業企業5382家,其中民營企業4262家,占比達到79%;再看另一組數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6月5813家機床工具行業企業合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701.9億元,同比增長5.7%,增幅比去年同期降低29.1個百分點,而在幾大企業類別中,僅私人控股企業實現了增長,且增速達到16.3%。
一片下滑中的這個較高速的增長讓人有些振奮,更讓我們由衷地為這些民營企業(或私人控股企業)感到高興。當然,我們不能也不應該據此就妄下結論,認為民營必然優于國有。但是,除了數據本身所體現的意義之外,行業內還有一個現象較為突出:一些國有企業改制之后——有的經過股份制改革,有的則直接轉為民營——發展活力大增,企業效益提升較快;而一些老的國有企業因為歷史原因造成的沉重負擔或債務,舉步維艱,往日的輝煌早已不在,此處均不具體舉例。于是,我們還是要問:體制是問題嗎?
我們常常認為,民營企業更有利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科學的決策機制和激勵機制。但理論上來講,國有還是民營僅僅是所有制的劃分,所有制的本身并不必然決定企業是否具有活力,國有企業同樣可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政府也在不斷出臺相關政策積極推動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而且已經有了不少成功的案例。但由于一些原因,我們的國有企業,包括集體企業被過多地賦予了非市場化的色彩,比如行政色彩,比如政治色彩。過多的色彩才是影響企業運行機制的重要原因。需要說明的是,我們探討企業主體的相關問題僅在市場競爭的前提下,并不包括事關國防安全或公益性事業的領域。
始料未及的金融危機造成了一系列數字的下滑,但數字的背后也凸顯出了一些問題,金融危機讓這些問題得以暴露。完全以企業利潤為導向,全力投入經濟型機床的生產制造,還是在保障利潤的前提下兼顧企業的長遠發展、加大高新技術的研發投入?這個問題擺給不同的企業負責人必然會有不一樣的選擇,現實情況也確實如此。比如,行業人士曾一再提出經濟型機床產能過剩,且附加值低、利潤率低,也曾一再呼吁工具企業盡快升級改造,摒棄大量生產高速鋼刀具的策略,但巨大的市場需求讓很多企業在決策上完全傾向于量大、利潤總額大的產品門類。這種選擇的不同取決于企業的決策機制、激勵機制是否科學,本質上與企業性質的關系并不大。
顯然,國有還是民營并不是決定企業是否具有發展活力的根本原因,盡管從一般意義上而言,多數民營企業從體制上促進了企業的靈活,但不可否認,企業是否具有活力更應該從具體機制上尋找根源。